油液檢測技術的發展歷史(下)
到了20世紀80年代,在大量有關設備故障診斷基本理論、技術方法及儀器裝置的研發工作基礎上,隨著計算機技術、信號處理技術和圖像識別技術的發展,相繼出現了許多針對不同應用對象的新型磨粒監測方法。開發了直讀鐵譜儀、旋轉鐵譜儀、氣動式鐵譜儀以及各種在線磨粒監測儀器,使磨粒分析技術的發展跨入了新的階段。
在軟件方面,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公司開發了油液監測專家系統。通過十年的運作,在北美地區推廣實現了油液監測自動化。例如,1994年,該公司在亞特蘭大展示了油液監測專家系統與振動監測的聯合應用,成功地解決了美國某鋼板運軋機組作為軋 動力的液壓泵預測性維修問題。
作為油液檢測另一分支的油液理化分析技術又包括性能分析和狀態分析兩部分。而傳統的性能分析,即粘度、含水量、酸度、堿度以及添加劑等理化指標,主要用來評價新油*大使用壽命和在用油剩余壽命,僅能提供很少的機械磨損狀態信息。而油品狀態分析,例如紅外光譜分析,可監測是否存在典型油液失效模式和評價其嚴重程度,以獲得油液衰變的早期預報。作為潤滑油理化分析的各種儀器也越來越豐富。從簡單的人工操作和分析很快發展到自動化操作和計算機智能化處理數據,出現了自動的油液污染度檢測儀、數顯油液粘度檢測儀等。為滿足現場的初步檢測,又開發了簡易的潤滑油分析工具箱。目前,國外已經出現了很多集成儀器。如在線紅外油液狀態監測器,利用光學系統完成總酸度值、總堿值、含水量、燃油冷卻劑和抗氧化劑衰變的測量;COAT系統利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儀硬件和UMPIME軟件完成采樣自動化,連續進行油液總酸度值、總堿值、含水量的分析;OSA-II型光譜儀集成了發射和紅外光譜技術,5min內即可獲得油品的性能和狀態結果,完全代替了傳統的實驗室分析等等。這些儀器能快速簡便地測定在用潤滑油的質量指標。
版權所有祺邁kmpdm 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自http://www.www.shenhuyi.com/pddetaildate/technology/detail/20110410_446937.html